三亚:聚力创新,挑大梁、当先锋-新华网


三亚:聚力创新,挑大梁、当先锋

2025-07-23   09:02:43
来源:海南日报
字体:

近日,夏日的三亚湾,游艇穿梭,驰骋海面。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在三亚月亮岛,科研人员查看草莓苗长势。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媛艳 摄 

查验设施设备升级完成的三亚半山半岛帆船港口岸。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原题:加快推进自贸港核心政策落地,锚定封关运作“一号工程”

  三亚:聚力创新,挑大梁、当先锋

  全国首单隔离期间同步进行DUS测试便利化落地、海南首笔民企数据要素资产质押融资案例完成、肉类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首单业务落地、海南最大绿色矿山投产……今年以来,三亚锚定目标,实干担当,加快推进核心政策落地,全力赋能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

  2025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针对“封关运作准备取得关键进展”“自贸港政策持续优化升级”“对外开放加力提速”等重点领域,三亚全力推进自贸港封关运作“一号工程”,科学谋划封关前后的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持续细化工作颗粒度,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努力在把海南自贸港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中挑大梁、当先锋。

  A 做足准备 封关运作项目高效推进

  近日,天涯反走私综合执法站站长李伟站在综合指挥室监控大屏前仔细查看在港渔船情况,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防台工作。

  天涯反走私综合执法站管辖海岸线25公里,管辖各类船舶310艘,辖区内有港口、码头、船舶停泊点等。“目前站内设置监控、巡逻处置两个工作组,科技助力大家能在线实时掌握岸线情况和辖区内各类船舶的动态状况等。”李伟说,该站正协同各方建立全覆盖管理服务模式,推动监管资源整合、执法力量联动、信息数据共享,切实筑牢海上安全屏障;强化科技支撑,进一步优化智能监测体系,提升识别精准度和动态预警响应速度;突出实战能力建设,动态完善分级分类处置预案,全面提升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当前,三亚按照“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原则,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不断完善风险预防、识别、预警、处置工作体系,加强封关运作项目软硬件联调联试,抓实抓细风险防控工作,做到既“放得开”又“管得住”,确保封关运作平稳有序。

  刷脸即可秒速通行,对于这趟从三亚出发的“说走就走的邮轮旅行”,乘坐“鼓浪屿”号邮轮的游客李女士竖起大拇指。口岸服务的提升,离不开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项目——三亚凤凰邮轮港口岸查验设施设备建设项目的助力,该项目建设是实现自贸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制度的基础保障。

  作为口岸查验设施,该项目通过设立卫检智能闸机、旅检智能闸机、大口径行李查验CT机等智能查验设施设备,利用人脸识别、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为“无感通关”提供硬件和信息化支撑,进一步提高出入境查验效率、查验的科学性及准确性。

  “我们加大口岸智能化查验设施投入,研发设计了全省邮轮管控系统,保障邮轮母港勤务、挂靠港勤务、海上游勤务、口岸限定区域管理等工作顺利开展,有效简化了边检查验程序,大幅缩短国际邮轮旅客的通关时间。”三亚边检站站长曹丽说。

  作为知名的滨海旅游城市,三亚邮轮游艇游快速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鹿城接待境外始发国际邮轮访问港旅客5.46万人次,跃居全国首位;2024年“千艇之城”游艇出海达到12.79万艘次,接待游客90.09万人次。

  如今,在游艇、帆船聚集的三亚半山半岛帆船港,口岸查验设施项目顺利建成。硬件加持,软件赋能。曹丽透露,三亚边检站搭建了集成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北斗卫星定位、人脸识别、AR全景鹰眼等前沿技术于一体的“智慧游艇管控系统”,不断深化“互联网+边检政务服务”,推行口岸“无纸化”申报,边检手续“网上办”,边检行政许可“全程网办、区域互认”等便利举措,参与海南自由贸易港“单一窗口”升级建设,积极推动口岸监管模式创新,实现更加智慧、高效、便捷的通关服务,全力保障口岸人流、物流顺畅。

  B 开拓创新“首单”“首个”不断涌现

  一株草莓苗,从海外到海南,如何极速通关?

  得益于海南自贸港农作物种子进口审批事项下放政策,这批进口草莓苗仅两个工作日就获得“签证”,原本漫长的通关时间压缩至1到2天,不必在机场箱子里“蜗居”的草莓苗存活率提高到95%以上;“打飞的”直达三亚月亮岛植物隔离苗圃,轻松“住下”后,边隔离检疫边进行进境农业植物隔离检疫DUS测试,可少一个生长周期,加速获得“身份证”的日子指日可待。

  这批草莓苗“丝滑”的“入境之旅”,得益于三亚在全国创新探索的进境跨关区附条件提离种苗快速通过模式和进境植物品种隔离检疫同步开展DUS测试的新政策。苗种引进企业——海南芙锐思植物新品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引种业务负责人林洁表示,新政如同一场及时雨,种苗入境跑“高速”,缩短了植物新品种申请进程,推动植物新品种审查授权提速,提高进境农业植物新品种的开发利用率,让好品种尽快走向市场,赋能种业振兴。

  让政策落地,让利好外溢,更多的探索正在三亚开展。

  三亚晨海实业有限公司日前顺利完成肉类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下的首单业务,其加工的调味牛排产品在满足加工增值超过30%的条件后,成功内销至内地市场。这是三亚肉类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首单业务。

  “依托三亚崖州中心渔港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海南自贸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进出口管理制度优势,我们在三亚率先探索开展肉类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业务,将进口的优质牛肉原材料在本地进行深度加工,并通过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确保产品品质达到市场高端标准,有效扩大了企业的业务范围。”三亚晨海实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赵广文说,三亚多部门靠前服务,用好用足海南自贸港优惠政策,努力让“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效益”。

  密集推出“首创”举措,落地“首单”业务,三亚聚力打造“一标杆、五个区”(即打造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标杆,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核心区、全国种业深海科技产业创新示范区、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美丽中国先行区、全省城乡协调发展和两个文明提升样板区),聚焦制度集成创新,探索打造从“政策试验田”升级为“制度创新策源地”,城市的创新首位度持续攀升。

  三亚市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三亚加紧推进自贸港核心政策落地,逐条对照、逐条研究、逐条落实,推动更多“首单效应”变为“规模效应”,以引领性的创新成果化解顽瘴痼疾、释放政策红利,努力筑牢发展硬核支撑。

  C 扩大开放 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

  五年实际使用外资超过31亿美元,引进“三类500强”企业285家,这是鹿城对外开放交出的成绩单。成绩单的背后,是三亚聚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不懈探索。

  从引入新加坡鹏瑞利集团开设海南自贸港首家外商独资医院项目,到服务三亚市日本企业孵化中心、中意(海南)会客厅先后签约落地,三亚紧抓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这一关键,努力让境外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新面孔”扎根,“老朋友”壮大,越来越多企业以三亚为支点布局全球市场。如今,英特尔、恒力集团、大唐集团、紫金矿业、招商局集团等一批产业带动性强的知名企业先后落户重点园区,其中不少企业以三亚为出海总部基地,开展国际业务,外向型经济实现集群发展。

  “企业发展需要国际化平台,三亚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服务等满足企业所需。我们在三亚当年落地、当年投产、当年盈利,办理境外直接投资手续等时间至少缩短了一半,海南自贸港政策发挥了很大作用。”地中海蓝鳍产业发展(海南)有限公司是马耳他在海南落地的首笔外商投资,该公司总经理沙俊臣说。

  国际企业来了,全球业务自然蓬勃展开。海南首单大宗商品掉期清算业务、三亚首笔新型离岸国际贸易业务、三亚首单境外艺术品保税通关业务……在海南自贸港政策的加持下,多个外向型经济领域的首单业务纷纷落地。

  当前,对标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形态,三亚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积极推进投资自由便利,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用越开越大的开放大门,力促中外资本投资热度持续攀升。

  “我们探索打造‘三亚自贸’微信公众号等宣传矩阵介绍三亚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成效,持续加大自贸港政策宣传解读力度,不断增强企业投资信心,全力推动核心政策落地落实;突出需求导向,协同多部门大力推进商事制度、金融服务等创新,推出更多首创、首批、首单、首例事项,切实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力争取得更多的标志性成果、实现更大的突破性进展。”三亚市深改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三亚依托自然禀赋和开放政策优势,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持续深化与周边国家经贸、科技、产业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优势叠加、功能互补,努力让合作“快起来”、资源“聚起来”、发展“热起来”。(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媛艳)

【纠错】 【责任编辑:王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