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农民就业增收“最后一公里”,海南这样干-新华网


打通农民就业增收“最后一公里”,海南这样干

2025-11-19   10:00:17
来源:新华网
字体:

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千亩辣椒种植基地分拣现场。

  《海南省农民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明确提出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大脱贫地区群众就业扶持。

  近年来,海南积极探索,通过建设就业驿站、发展就业帮扶车间、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等有力举措,全面打通就业增收“最后一公里”,助力农民在就业增收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就业驿站:搭建供需桥梁,畅通就业渠道

  连片的辣椒田里,饱满紧实的辣椒被及时采摘,经过分拣、打包和运输,走向市场。近期,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千亩辣椒种植基地,一片丰收火热场景。

  而在一个星期前,七叉镇合作社负责人魏先生还因缺工而愁眉不展。海南就业驿站昌江七叉王下站的“站小二”得知后,迅速启动零工数据库,组建起一支70人的劳务队伍。“就业驿站及时出手相助,化解了种植基地的‘椒’虑。”魏先生感慨道。

  自2022年海南省首家就业驿站——乐东黄流站成立以来,海南已建成261家就业驿站,形成了覆盖广泛的就业服务网络,构建起“政府主导+驿站搭台+多方参与”的服务模式,有效畅通了就业信息传递渠道。

特色热带农作物(哈密瓜)高效栽培技术专题培训现场。

  在乐东,每年的丰收季,种植基地需要大量的人手。经过培训后的当地农民,就近打零工,每天增加收入一两百元。“只要愿意干,我们这边的种植基地都有活。”海南就业驿站乐东多家站点负责人说。

  除了牵线搭桥,技能赋能同样是就业驿站的核心职能。11月3日,由海南就业驿站乐东佛罗站、尖峰站、莺歌海站联合举办的“特色热带农作物(哈密瓜)高效栽培技术专题培训”,帮助那些想从事密瓜种植的当地农民更好地掌握栽培技术。

  海南就业驿站海口大致坡站开展咖啡师技能培训,海南就业驿站文昌文城站开展解锁AI创作新技能公益培训,海南就业驿站澄迈文儒站开展沉香勾香实操技术培训……这些培训贴合市场需求,旨在帮助当地闲置劳动力、青年农民更好地就业和创业。

村民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奇楠沉香种植基地干活。

  “我们不设固定宣传点,村民在哪,服务就到哪。针对不同就业需求,提供个性化对接。”海南就业驿站保亭毛感站负责人说道。在保亭,就业驿站将服务延伸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工作人员走村串巷,逐一记录村民就业诉求,真正实现“服务上门、需求上门”。

  就业帮扶车间:产业带动就业,助力农民增收

  就业帮扶车间是促进农民就近就业、稳定增收的重要载体。海南按照“升级一批”“扶持一批”“新建一批”“调整一批”的原则,分类精准扶持就业帮扶车间发展,不断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与就业带动能力。

  作为就业帮扶基地,海南椰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澄迈、五指山两地,通过茶产业带动增收。

椰仙水满茶香有机茶庄园航拍图。

  公司位于澄迈县金江镇万昌村的万昌苦丁茶场曾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闻名遐迩,生产的澄迈苦丁茶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为了更好地带动村民的发展,茶场将2000亩的茶树分到68户农户手里,由农户负责管理,茶场负责收购,每户每月平均获得6000多元的纯收入。“我负责管理茶场50亩苦丁茶,最高的时候月收入9000多元。”澄迈县金江镇杨坤村委会万昌村村民王善清说。

  2001年起,公司在五指山市水满乡发展大叶茶,拥有400多亩有机茶园,带动农户种植10000多亩大叶茶。附近农户在茶园打工,人均年收入可达30000元左右,实现“顾家、务农、务工三不误”的帮扶成效。这种扎根乡土的就业帮扶,既让村民端稳“增收碗”,更筑牢了共同富裕的产业根基。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重视就业帮扶车间建设,对吸纳就业帮扶对象劳动力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补。在毛感乡奇楠沉香种植基地,众民沉香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便是保亭重点打造的就业帮扶车间之一。

  在临高县东英镇和新村,身残志坚的李王花在当地建设的“阳光助残帮扶服装加工车间”,安置残疾人和有就业困难的家庭成员就业150多人次,员工最高月工资达10000元以上。

  乡村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民生,稳固就业底线

  乡村公益性岗位是政府为低收入困难群众提供的工作岗位,希望通过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让困难群众获得稳定收入,从而度过难关。

  近年来,海南各市县综合考虑当地脱贫人口数量、就业困难程度以及公共利益需要,科学设定岗位数量和类别,合理安排农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就业,让公益性岗位既守住民生底线,又激发就业活力。

万昌苦丁茶场第三代茶农郑子仪在查看苦丁茶长势。

  文昌对符合上岗条件的就业帮扶对象,取消年龄、残疾等限制,优先安置脱贫劳动力和监测劳动力等农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上岗。同时,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引导低收入群众投身乡村实践,如东方市通过聘请公益岗位管理人员的方式,加强农村公厕管护力度,解决了123座农村公厕无人管护的问题。

  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构建起“调研摸底—科学设岗—宣传引导—规范监管”的全链条工作机制,按需设置契合乡村实际的岗位,摒弃“大水漫灌”式设岗,确保“人岗相适、人尽其力”。

  “我们要把有限的公益性岗位给到那些更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手中。”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叉镇相关负责人说到,公益岗位的优化,目的是更加合理和公平,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善意。

  从就业驿站的供需对接,到就业帮扶车间的产业带动,再到乡村公益性岗位的兜底保障,海南正积极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民就业增收体系。未来,随着各项政策持续深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海南农民就业增收之路将越走越宽,为海南自贸港建设与乡村振兴注入更加强劲的民生动力。(王贤)

【纠错】 【责任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