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有声 知音同行 海南“黎花知音”公益课堂探索乡村文明风尚新路径-新华网


花开有声 知音同行 海南“黎花知音”公益课堂探索乡村文明风尚新路径

2025-11-19   14:36:53
来源:新华网
字体:

  在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的各个乡镇,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村民围坐一起,学唱家乡歌谣。他们从害羞到主动跟唱,眼神越来越亮。另一边,心理咨询师像“拉家常”一样,帮助黎族妇女解决育儿困扰。这些都是“黎花知音”公益课堂的日常,它正以“课堂”之名,进行着一场润物细无声的社会实践。

  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授课。没有固定的教室,没有晦涩的术语,有的只是朋友般的倾听与分享。自2023年3月启动以来,这项由海南省影视家协会发起,昌江黎族自治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的公益项目,已累计开办超过200堂精品课程。它的意义深远: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填补村民的心灵沟壑,重塑他们的文化自信与生活热情。

  从“心”开始,回应乡土深处的呼唤

  项目的萌生,源于发起人林青在基层一线的深入观察。“当传统的生活生产模式、思想观念被打破,村民对自我的认知出现了明显缺口。”2018年,时任海南省影视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的林青,在参与王下乡“黎花里”文旅小镇建设时注意到,小镇的突然变化,让村民在自我认知上出现了某种“断层”,村民们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寻找自身位置,又如何安顿内心的迷茫与困惑,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精神诉求。“要用文化的力量、心灵引领的方式,浸润并引导百姓成长。”林青的这一认知,逐渐沉淀为“黎花知音”项目的初心与使命。

  在后来的长期接触中,林青还注意到王下乡村民的“不自信”:因常年生活在深山,村民性格多显紧张局促,甚至有些害羞,这成了他们与外界深度交流的“隐形壁垒”。“我们之所以将项目命名为‘黎花知音’,就是希望所有交流都能像朋友相处般真诚平等。”正是这份初衷,奠定了项目的基调:它不是“输送”,而是“同行”。组建教师团队时,标准清晰而坚定:既要满怀爱心、甘于奉献,更要能精准理解村民诉求,将专业知识“翻译”成他们能接受的乡土语言。

  “双向奔赴”,让知识在乡土生根发芽

  于是,一场生动而深刻的教学相长,在昌江的乡镇间温暖上演。

  课堂从传统教室迁至村民家门口的大树下、田野边的广场上,让学习自然而然地融入日常场景。老师们在教学中巧妙融入当地特色歌舞,借熟悉的文化元素瞬间“破冰”;将深奥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拉家常”式的乡土语言,确保村民听得进、听得懂,更能用得上。

  多年来,来自各地的专家教师各展所长,为课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海南省技师学院文化艺术系声乐教师、青年演唱创作者陈晶晶,将海南话和黎族方言融入歌曲创作,通过传唱方言歌谣,唤醒村民对本土文化的深切认同;海南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李惠君,以贴近生活的场景故事为引,与黎乡妇女畅谈亲子教育的智慧;海南省第三卫生学校副校长张华,则为村民带来实用的中医养生知识,用心守护一方健康……

  这些点滴互动,其意义超越了知识传授,核心在于构建一种平等、信任的“双向奔赴”。心理咨询师杨玉红对此深有感触:“这是一个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正如林青所期待的那样,在这里,老师与村民互为师生,彼此学习,村民在真诚互动中重拾自信、勇敢表达。这份温暖的共生关系,正承载着项目最初的愿景:引导百姓树立健康的家庭、婚姻与幸福观,让他们理解守护乡土、家园与幸福的内在联结。

  拓展边界,让文明新风吹遍希望的田野

  随着项目持续深耕,“黎花知音”的服务半径不断延伸,内涵也日益丰富。截至2025年11月,该项目已累计开办超过200堂精品课程,受益群众超9000人次。这些课程因内容贴近生活、形式生动鲜活,不仅深受乡村百姓欢迎,也悄然点燃了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在热情。

  展望未来,林青表示,“黎花知音”将在既有成果上进一步拓宽视野:将服务对象从妇女群体扩展至全体乡村青年,推动公益资源向基层末梢深度渗透,向家庭单元持续扎根;课程体系也将新增两性交流、家庭建设、婚恋心理等模块,精准回应青年群体的现实关切,促进乡村青年之间的情感联结与互助成长。

  针对乡村适龄未婚青年情感需求被忽视的现状,项目团队中的公益教师主动转型,兼任“幸福辅导员”与“公益红娘”,为年轻人搭建可信赖的交友平台,提供情感支持与心理疏导。与此同时,“黎花知音”积极联动爱心企业走进乡村,通过举办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活动,营造邻里互助、乡风和睦的社区氛围,帮助青年解决就业难题,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乡村振兴的核心关键在于老百姓。”林青的话语坚定而充满力量,“只要村民有需要,‘黎花知音’这条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在她看来,这项公益行动远不止于知识传授,更是在乡土社会结构中构建一种新型“心灵秩序”,帮助村民在时代巨变中重塑自我认同,为乡村振兴筑牢深沉而持久的精神根基。

  2025年5月23日,昌江黎族自治县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份荣誉的背后,是昌江多年来坚持以民为本、将文明理念融入百姓日常的持续努力——从改善人居环境到优化公共服务,从化解邻里纠纷到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文明之风逐渐从“创建成果”深化为“常态长效”,融入城乡发展的肌理。

  “黎花知音”的深意,植根于知识的传授,更着眼于文明土壤的培育。它所带来的改变,是村民内生的自信与希望,这也是其价值最为深远的显现。(王雯君 沈钰颖 韩宇 房津萱)

【纠错】 【责任编辑:王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