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我省市县开设制作黎锦、学黎族民歌等非遗特色课程——
在“爱心托管”中传承民族文化
黎锦制作、制陶、跳竹竿舞……近日,随着我省多地暑期“爱心托管站”开班,昌江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等市县乡镇站点立足本土特色,推出多元化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乐。
在昌江石碌镇“爱心托管站”,非遗体验课程深受孩子们喜爱。当地陶艺老师现场教授孩子们亲手揉泥、上釉,在体验传统工艺的过程中感受非遗的魅力。“原来陶器是这样制作的,我要把做好的小碗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多位学生在体验制陶工艺后难掩兴奋。
当一双双稚嫩的小手,遇到一架架繁复的纺织设备,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近日,在白沙七坊镇长龙村“爱心托管站”内,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符海康化身“文化导师”,结合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黎锦的历史,并通过现场示范,手把手指导学生体验黎锦织锦技艺,不到半天,孩子们纷纷做好了精美的黎锦。
今年暑假期间,白沙在11个乡镇同步开设“爱心托管站”,提供为期40天的暑期托管服务。截至目前,共招收6岁—12岁学生274名,招募了涵盖教师、返乡大学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各类群体的志愿者36名,各站点为孩子们精心设计黎锦制作、黎族乐器等有趣的非遗特色课程,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暑假。
在白沙元门乡白翔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爱心托管站”,悦耳的童声飘出门外,元门乡邀请当地黎族民歌代表性传承人给孩子们教黎族润方言歌曲。老师将民歌曲调用现代音乐简谱写在白板上,引导孩子们听歌、识谱、跟唱,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曲调,进一步激发了孩子对非遗的兴趣和传承意识。
“这几天,孩子每天回家后把学到的东西讲给我们听,有时候还给我们唱歌,看到孩子这么开心,我感到很欣慰。”学生家长陈海苗感慨。
据了解,除了非遗课程外,市县各站点还精心设置了科学实验、爱国主义教育等特色课程。
在昌江,乌烈镇“爱心托管站”则开设了趣味科学实验课堂,老师们通过“泡泡奇遇小实验”“手势舞”等简单有趣的游戏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七叉镇“爱心托管站”充分利用黎族文化资源,组织孩子们学习竹竿舞,既锻炼了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又增进了对民族文化的了解;海尾镇“爱心托管站”的“趣味时刻”同样精彩,通过手工折纸、趣味运动会、故事分享会等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交新朋友,提升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叉河镇“爱心托管站”开设了象棋、魔方、安全教育等形式多样的课程,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思维能力、培养专注力,同时提升安全自护能力。
共青团白沙县委志工部负责人许超表示,下一步,团县委将密切跟进各站点的运行实况,收集各方意见反馈,不断调整优化服务模式和内容细节,推动省级民生实事项目落地见效。(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宁玥 刘阳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