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息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的海南长臂猿。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天平 摄
原题:近年来,我省多措并举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取得显著进展
它们,在海南生机无限
40年,从仅存两群不足10只增长到现在的7群42只——这是海南长臂猿“常住猿口”数量的变化,其家族在日益壮大。如今,它是全球长臂猿类群里唯一实现稳定增长的种群。
25年,从900余株增长到目前的近3.2万株——这是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坡垒种群在海南展现出的生命力,当前,坡垒种群正得到有效恢复。
万物有灵,生生不息。
今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近年来,我省对照《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相关要求,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与评估,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的缩影和典范。
“海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邸伟杰表示。
生物多样性,海南“多”在哪?
纵观这一热带岛屿,这里分布有独特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同时拥有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其中珊瑚礁、海草床分布面积全国最大,分别约占全国面积的95%和64%。
698种陆栖脊椎动物、4689种本土野生维管束植物、340种海岛潮间带生物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宝岛万物生”画面……
万物在此共生,受益于不断构建的一张张“安全守护网”——
去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明确全省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围绕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等4个优先领域,共提出28个优先行动,为各部门、各市县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路线图”。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越来越有“国际范儿”,去年,我省联合生态环境部举办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积极构建国际交流合作网络,持续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合作。
五指山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去年同步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明晰生物多样性“家底”。此次调查不仅有助于完善物种名录,还推动市县实现制定专项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从0到1”的突破。
建设珍稀濒危物种和重要遗传资源繁育基地、五源河下游蜂虎保护小区项目等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典型案例”名单……一系列创新性的保护措施和政策出台,为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此外,我省生态环境、林业、海洋、农业、自然资源、海关等部门,既在各自所辖专业领域“分兵把口”,又多部门“联动跨界”协同,不断形成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合力。
这一项项行动,见证着我省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决心。
从海南长臂猿的欢鸣到坡垒种群的复苏,从热带雨林的茂盛到海洋生态系统的丰富,每一处景象都是大自然赋予海南的独特宝藏。海南也正以积极行动回应着这份馈赠,努力守护“宝岛万物生”。(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晓梦 通讯员 周文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