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琼海潭门镇附近海域,游客在休闲渔船上垂钓。(受访者供图)
原题:今年上半年,琼海潭门吸客84万人次,休闲渔业总产值破亿元
渔旅深融解锁“吃海”新味
“鱼上钩了!”近日,在琼海潭门镇附近海域,一艘由潭门休闲渔业码头驶出的休闲渔船上传来“喜讯”。甲板上,游客刘莉手握钓竿,双眼紧盯抖动的钓线,一阵“拉锯战”过后,一条晶莹剔透的带鱼跃出水面。一旁,船工师傅架炉烧炭,石斑鱼、鱿鱼等时令美味被陆续端上餐桌。
从“卖渔获”到“卖风景、卖体验”,一场深刻的产业蝶变,正在这座千年渔港上演。今年以来,潭门镇大力引导传统渔民“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在“渔”与“旅”的深度融合中,不仅为游客解锁了新玩法,更让渔民们闯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航路。
从“远方客”到“新渔人” “双向奔赴”共绘产业新图景
“我们是赶着带鱼季慕名来潭门海钓的,船家非常贴心地为我们准备了冰块,乘木质渔船出海更是情怀感满满。”船刚靠岸,刘莉就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分享了渔获,“收获的不仅是鱼,船工大哥还为我们科普了‘更路簿’,讲述海洋生态保护的知识,下次我会带上更多朋友一起来体验。”
给刘莉留下深刻印象的木质渔船,是海南成源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立国斥资300多万元改造的海南最大休闲海钓船“琼琼海渔休00027”,这艘由205吨木制渔船“变身”而来的休闲渔船,船舱内保留了罗盘、旧渔网等“老物件”,堪称“海上博物馆”。
是什么让一位北京企业家不远千里,来到琼海潭门投身休闲渔业?“偶然的一次海钓活动,我第一次来到西沙海域,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杨立国说,除了得天独厚的海钓资源,潭门传承千年的海洋文化更是令人心生向往,“我们还邀请老船长上船讲述潭门渔民的航海故事,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海上丝绸之路以及更路簿文化。”
休闲渔业发展如火如荼,千年渔村加快破浪“出圈”。在潭门镇排港村,12家渔家民宿依港而建,经营者既有“洗脚上岸”的传统渔民,也不乏像杨立国这样的“新朋友”。老渡口民宿主理人刘丽自2022年9月初次踏足排港村,便被渔村的淳朴和宁静所吸引,三年间,她见证了村容村貌的焕然一新,民宿也从一家开到三家。
“曾经,这里吸引我的是清澈的海水、干净的沙滩、成排的渔船,现在建成了休闲渔业码头,道路、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客人不仅仅是来看海,更能体验出海垂钓、观光以及船上烹鲜等渔家生活。”刘丽说,她所憧憬的排港村,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打卡地,更是一个活态的、可持续发展的渔乡文化载体。“所以我们在民宿设计中融入了渔船、贝壳等海洋元素,努力为游客留下独特的潭门印象。我相信这里会成为一个有颜值、有产业,更有美好未来的地方。”
从“看天吃饭”到“凭景迎客” 渔民“上岸”蹚出致富新路
“你看,在‘小红书’平台上搜索排港村,内容不多,还是前些年的。再一搜日月湾,差距一目了然。”9月4日,随着暑假旅游高峰过去,吴淑显这位放下渔网掌民宿的“新渔民”研究起“私域流量”。“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要打响‘排港村’的金字招牌,哪怕只住一晚,也会让不少游客爱上这里。”
“牧渔晚歌”民宿负责人吴淑显的父辈都是渔民。他告诉记者,年少时也常跟父亲出海打过渔,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收成全看“天”。2021年,听闻家乡在建设美丽乡村,他“一拍脑袋”就回来开了民宿。
“一开始大伙心里都在打鼓,祖祖辈辈都是捕鱼的,搞旅游、开民宿,能行吗?”吴淑显说,潭门镇组织他们学习成功经验,并给大家做培训、讲政策,“最重要的是,镇里说不是让我们单打独斗,而是用‘村集体+企业+渔民’的模式一起干,这让我们心里有了底。”
眼下,每逢旅游旺季和节假日,吴淑显的民宿基本是满房,生活上改善不少,也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以前我们是把鱼卖给鱼贩,现在我们是把美景,把文化‘卖’给游客,每当听到客人说‘舍不得走’,心里别提有多自豪。”
随着休闲渔业码头在村内落成,吴淑显也有了更多期待:把民宿再升级一下,加入更多渔家元素,让客人体验织补渔网,尝尝地道渔家菜;推出民宿+休闲项目的优惠套餐,让游客一次“玩个够”……
排港村的华丽蜕变,是潭门渔港码头从“渔业作业点”转变为“文旅消费点”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潭门镇以基层村党组织为依托,打造“村+合作社+企业投资”的休闲渔业运营新模式。今年上半年,潭门镇接待人数达84万人次,休闲渔业总产值突破1亿元。在“渔业+旅游”政策引导下,全镇转产转业转型的渔民已有500余人。
“我们通过一条‘鱼’,串联起捕捞、体验、餐饮、销售等环节,打造‘吃喝玩乐住’一站式服务,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南海渔家风情。”潭门镇党委委员崔川东说,“未来,潭门镇还将探索潜水、海钓等渔旅融合新模式,让‘上岸不丢本领’的渔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进一步繁荣休闲渔业产业生态。”(海南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子豪 冯素英 陈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