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上“种”光伏 废矿坑里掘“绿金” 临高:“阳光存折”兑现绿水青山-新华网


碧波上“种”光伏 废矿坑里掘“绿金” 临高:“阳光存折”兑现绿水青山

2025-09-14   08:55:08
来源:海南日报
字体:

  临高废矿修复光伏发电项目现场。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贾磊 摄 

  从一片死寂到生机勃勃,从废弃到年总收入405万元,从“生态伤疤”到“绿色资产”,中间发生了什么?在临高县博厚镇,答案就藏在10070块光伏板中——运营方海南汇渝新能源有限公司把它们变为“阳光存折”。

  9月9日,阳光倾洒而下,10070块光伏板浮在水面上。汇渝新能源公司工程部经理邓云飞站在一处开阔地,微微眯起眼睛,望着波光中密密麻麻的光伏板,掏出手机打开一款应用程序,查看光伏板运行情况。

  他眼前的光伏基地,原来是一处114亩废弃矿坑塘。这片因采矿塌陷、淤积成塘的荒地,曾是当地生态之痛:雨季积水发臭,旱季尘土飞扬。若要彻底回填矿坑,按当前工程标准,费用将高达1000万元。

  一道看似无解的题,却凭借一个巧妙的思路迎刃而解。

  2023年,临高县以“光伏+生态修复”模式启动改造,将矿坑水体作为天然冷却池,在上方架设光伏板。2025年5月,电站并网投运。项目负责人算了一笔账:5.8兆瓦电站总投资2000万元,5年至6年即可回收成本;而矿坑回填原本所需的上千万元投入,则被“光伏治污”所带来的生态效益替代。

  如今,水面光伏板遮挡阳光,不仅减少了水体蒸发、抑制藻类生长,水下生态也逐渐恢复,昔日“生态伤口”正愈合为“绿色资产”。

  站在矿坑边,可见清澈的水中鱼儿游弋;湖岸边,嫩绿的青草随风摇曳,五颜六色的野花点缀其间。

  邓云飞的手机屏幕上,各项数据清晰呈现,光伏板运行状态正常。不过,光伏设备需要按时维护,他在屏幕上编辑好一条短信指令发送出去。不一会儿,两名工人骑着电动车匆匆赶来。他们打开工具包,拿出专业工具,开始对光伏设备进行细致的检查和护理——或俯身查看光伏板底部的线路连接;或低头清理光伏板表面的尘土。

  “这可真是‘懒人光伏’啊!”一位工人一边擦汗一边笑着说,“这些光伏板,不需要投入太多的人力,自己就能乖乖发电。”原来,该项目采用了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并根据光照强度、温度等环境因素自动调整发电功率,减少了人工干预。

  此时,另一位工人正忙着在光伏板周围安装防护围栏。他解释道:“你看,这里环境这么好,是个钓鱼的好地方。但是,我们得防止有人不小心破坏了光伏设备。”随着围栏一点点竖起,这片光伏区域被加上了一层保护罩,既保障了设备的安全,也为未来发展休闲旅游埋下了伏笔。

  废弃矿坑的“重生”,既带来了可喜的经济收益,也收获了一笔“绿色账本”:光伏电站年发电量达966.03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946.4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937吨、二氧化硫24吨。曾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逐渐恢复。

  每块光伏板,都是一本实实在在的“阳光存折”。“算经济账,我们省了治理费、赚了绿电钱;算生态账,我们修复了土地、净化了环境;算民生账,我们带动了就业,富裕了乡村。”临高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说。(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科洲 贾磊)

【纠错】 【责任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