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海口8月22日电(张瑜)清晨,在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抱前村零废零碳生态农业示范区的稻田里,三亚市天涯区乡投公司技术员苏文科正弯腰收起小龙虾地笼。山泉水顺着田埂缓缓流入虾沟,青灰色的虾身在网中攒动——这是即将达标上市的红螯螯虾,再过不到一周时间,它们将被送往三亚市区的各个酒店和海鲜市场。
这是2025年8月15日拍摄的位于三亚市天涯区抱前村的零废零碳生态农业示范区。新华网发(黄心弦 摄)
2024年7月8日,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正式发文推动稻渔综合种养,稻渔综合种养在推进乡村振兴和渔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三亚市天涯区,正以红螯螯虾为切入点,通过稻虾共生模式蹚出“稳粮食、促增收”新路径。这只自带“热带基因”的虾类,正让撂荒地变身“聚宝盆”,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
2025年8月15日,技术员苏文科展示即将上市的红螯螯虾。新华网发
生态闭环:稻虾共生筑牢“稳产”根基
在三亚市天涯区零废零碳生态农业示范区的24亩稻田里,藏着“不打药、少施肥”的秘密。8月15日,苏文科在地头拿起一只红螯螯虾,向大家介绍示范区的稻虾共生模式:“虾的粪便给水稻施肥,虾为水稻解决害虫,包括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这样形成一个生态的闭环。”这种天然的“生物防治”,让示范区农药使用量降为零。
红螯螯虾对水质的“挑剔”,更给生态闭环加了道“保险”。作为热带雨林原生虾种,它只认洁净水源——示范区选址远离城区和工业区,灌溉用水引自山顶山泉水。这种“倒逼”机制,让稻田成了天然的“生态监测站”,也让产出的水稻和虾都达到绿色标准。
“稳粮是底线。”三亚市天涯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林应龙介绍,示范区严格遵循“保护耕地资源,虾沟面积不超10%”的规定,在这24亩由原先的撂荒地恢复成的稻田中,水稻选用了优质特色水稻品种“福香占”,抗病性强、味香,具有推广示范、鼓励粮食生产的意义。
2025年8月6日,“海南鲜品”走进三亚湾美食推介会暨“天涯贡此食”新品发布会上,展出红螯螯虾制成的龙虾菜品。新华网发(孙才植 摄)
反季突围:时间差撑起“增收”空间
“冬季,内地市场上市的小龙虾数量有限,我们的虾能卖到将近100元一斤。”三亚市天涯区乡投公司小龙虾项目负责人季玉池介绍,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当湖北、江苏等小龙虾主产区进入养殖淡季,三亚的红螯螯虾正批量上市,靠着“时间差”抢占市场。
这种“鲜发制人”的优势,源于三亚市的热带气候。作为热带雨林原生虾种,螯虾在25℃至30℃水温中生长迅速,从5至8公分的虾苗到一两以上的上市规格仅需两个月。跟传统的小龙虾相比,红螯螯虾出肉率是其三倍,成为了抢占市场的“杀手锏”。每年的冬季,当全国小龙虾市场缺货,海南的小龙虾便主销北京、上海等地。红螯螯虾当前价格60元/斤,最高突破100元/斤,仍供不应求。
截至2024年,三亚红螯螯虾总产量达7吨,2025年上半年已收获6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天涯区红螯螯虾携手海南琼海、海口等地的小龙虾品种,一同成为了填补全国小龙虾冬季市场空白的“香饽饽”。
2025年8月6日,“海南鲜品”走进三亚湾美食推介会暨“天涯贡此食”新品发布会上,展出百香果冰镇天涯龙虾。新华网发(孙才植 摄)
模式辐射:从示范到共富的“长效”路径
“荒地变宝地,全靠这虾苗。”林应龙介绍,抱前村此前曾出现过过度依赖少数经济作物的情况,一旦市场波动,农户收入便容易受到冲击。在稻虾共生项目启动后,希望以小切口撬动大产业,带动山区群众的种粮积极性,把撂荒地利用起来。
目前,示范项目的收获,正在带动抱前村周边农户利用撂荒地、自家稻田发展“稻虾共生”“稻虾轮作”模式。在示范区取得成效的同时,希望形成一套针对海南高温及台风等气候特点、土壤生物环境特点、涵盖多种淡水养殖品种、面向农户的《天涯区稻田共生养殖操作技术指导手册》。下一步,示范区计划将在本地建设繁育基地,降低虾苗成本,让农户在自家稻田都能养殖。
夕阳下,螯虾在稻间跃动,光伏板反射着金光。从24亩的示范区到即将铺开的数百亩稻田,天涯红螯螯虾正用“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智慧 ,书写着热带高效农业的新答卷——这里的“稳产增收”,既是餐桌上的鲜香,更是乡村振兴的芬芳。(参与报道:黄心弦 王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