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海南将“乡镇(街道)‘爱心托管站’”列入省级民生实事项目
官方“带娃”卸下家长焦虑
暑假,孩子们都去哪儿?家住海口市龙华区遵谭镇的二年级学生陈瑜有个新答案:每周一到周五,他都会搭妈妈上班的“顺风车”,来到镇政府旁的镇文化站,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国际象棋——今年7月份,文化站多了一块“乡镇(街道)爱心托管站”的指引牌,国际象棋班正是托管站开设的暑期特色课程之一。
今年,海南将“乡镇(街道)‘爱心托管站’”列入省级民生实事项目,明确要求在全省196个乡镇、22个街道实现托管站全覆盖。像陈瑜这样接受暑期爱心托管的儿童,在全省还有6500多人;像遵谭镇文化站这样的托管站,在全省共有218个。
共青团海南省委副书记潘鸿介绍,在“公益普惠、安全优先、精准服务”的原则下,托管站以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模式,主要为6岁至12岁儿童,特别是城乡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新就业群体子女等,提供免费托管服务。
“托管站不仅照看孩子,还帮孩子发掘了新的兴趣,我们非常高兴!”陈瑜的母亲梁红说。由于丈夫在海口市区务工、自己在镇政府担任网格员,梁红对于暑假带孩子实在分身乏术。往年,她都是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顾,或任由孩子在家玩耍。“直到托管站开设之前,暑假‘带娃’一直是我家难以解决的问题。”
梁红的困扰,道出了我省许多家庭“带娃困境”:在农村地区,很多家长忙于务农或外出务工,城市双职工家庭则面临上班时间与孩子假期错位的难题。给孩子找个暑假的好去处,渐渐成为这些家庭面对的共同问题。
“家长既为孩子在家无聊感到无奈,又放心不下让孩子随处玩耍,出钱让孩子上兴趣班则要多一笔开支,陷入了‘几头难’。”共青团海南省委志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帮家长破解“暑期看护难”的民生痛点,托管站应运而生:以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模式,为6岁至12岁儿童提供免费托管服务,以解决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面临的看护难题。
“托管站的服务原则为‘优先关照困难群体、再向社会开放’。”该负责人介绍,全省各托管站均采取“多渠道覆盖”的报名办法,家长可通过微信扫码填写报名表、学校及社区转发的链接登记,或线下填写纸质表格。报名人数超出计划时,未入选家庭将进入候补名单,一旦学位出现空缺则可按序补位。
在课程设计方面,各站点均提供“看护+教育”服务,包括作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文体活动等,并结合当地人文与资源禀赋,开展独具特色的兴趣课程:文昌市东路镇托管站向孩子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教导孩子们“饮水思源”;儋州市那大镇清平村托管站开设了篮球公益课堂,强化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儋州中和镇依托苏东坡曾谪居儋州的历史背景,开设了独具特色的“东坡课堂”。
为保证孩子的安全,所有托管站均依照“四有”建设:有固定场所,有消防设施、应急药品、应急通道,有覆盖楼道、操场等主要活动场所的监控设备,有空调或风扇等降温设备。“每一个安全细节我们都不放过。托管孩子的家长必须签到签退,避免孩子单独通勤。每天我们课前都会检查桌椅、电路等隐患。”儋州市那大镇清平村托管站班主任陈东留介绍。
“今年带娃再也不用愁了!”梁红说,有了托管站后,她只需每天上班时顺路送孩子到站,下班后再将孩子接回家,再也不用为孩子的暑期生活发愁。“托管站既能保证小孩的安全,又能传授一些新知识。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希望能一直办下去!”(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平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