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白沙门海滩,65岁的陈阿嬷俯身拾起一个卡在礁石间的塑料瓶,扬手将“战利品”扔进麻袋,身后20余位“妈妈环保团”成员的红马甲,在朝阳下连成一道移动的堤坝。
这是海南省“银龄行动”志愿服务最动人的风景线,也是新时代老年朋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生动体现,更是民政工作“绣花针上见真功夫”的现实写照。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一幅幅温暖的民生画卷正在琼州大地徐徐展开。
一直以来,海南各级民政部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为着力点,用心用情书写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的民生答卷。
海南省银龄支援服务队参加海南省“3・5”学雷锋纪念日“三个11”暨千名志愿者承诺活动仪式。新华网发
筑牢底线:社会救助体系织密“保障网”
“这笔钱很准时,基本可以保障小孩每月的生活,减轻了我们的负担。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民政部门的帮助!”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孤儿黄然(化名)的伯父老黄说。
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母不幸因病去世,黄然与哥哥便一起被伯父接来抚养。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当地的民政工作人员主动上门,详细介绍了孤儿基本生活费申请的流程及所需要提交的材料,协助他们顺利完成申请。
此后,每月按时到账的1540元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补贴为两兄弟提供了一份保障。黄然性格比较内向,话不多,成绩很优异,排名年级前十名。
“钱都用在该用的地方,孩子也争气!”伯父老黄搓着手,语气里满是感激和自豪,“这个补贴月月都准时,真是帮了我们大忙!”在海南,像黄然一样获得精准保障的孤困儿童有2.1万名。
2024年以来,海南省民政厅贯彻《海南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持续提高低保标准,推动低保标准城乡差距显著缩小,农村低保标准达到城市的97.4%。落实低保扩围增效,全省城乡低保对象达18.4万人,较上年净增3.3%,增幅全国最高。
救助标准持续提升、救助制度不断完善,为构建自贸港背景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一是低保扩围显成效,通过降低重病重残人员“单人户”申请门槛、扩大收入豁免与支出核减范围、减少财产负面清单,将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纳入常态化帮扶,形成救助“梯次缓坡”。二是临时救助更灵活。简化救助程序,打破户籍限制,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救助,2024年以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已帮扶9.7万人次,发放救助金0.92亿元,充分发挥了临时救助的“再兜底”作用。三是精准识别提效能。依托“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机制,海南省民政厅累计向市县下发26批12.7万余条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将1.35万人及时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范围。
“我们正在推动低保标准城乡区域一体化,让救助政策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个困难家庭。”海南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海口市秀英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老年助餐点内。新华网发
守护“夕阳”:养老服务托起幸福晚年
上午11点,海口市龙华区金贸街道长者饭堂飘出阵阵饭香。78岁的林阿婆对着门口的智能终端眨眨眼,三秒完成刷脸认证。“红烧肉、清炒地瓜叶、海带汤,才8块钱!”她端着热气腾腾的餐盘,熟稔地走到靠窗的老位置。自从儿女工作调动后,独居的林阿婆常为做饭发愁。如今步行五分钟就能吃上实惠可口的饭菜,饭堂二楼还有理疗室和书画角,“这里比家里还热闹,日子有滋有味。”
这方飘着饭香的天地,正是海南养老服务体系升级的生动缩影。2024年,老年助餐被列入海南省民生实事项目,由人大代表票决通过。海口市抓住契机,将长者饭堂升级为“社区养老枢纽”。在金贸街道站点的二楼新设健康驿站,老人们饭后可享受免费血压监测和中医艾灸。同时,智能系统还自动关联医保数据,慢性病用药记录可以直通社区医院。定期开设的智能手机课,让老人可以视频通话、线上挂号。
“以前送餐是任务,现在是情分。”志愿者王阿姨正为九旬的李奶奶剥虾壳。作为“椰岛银辉”银龄行动的一员,她见证着互助养老的温情传递: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累计服务时长可兑换未来照护服务。这种“公益志愿互助”模式已在全市孵化212支志愿队,让数千名身体健康的老人从“被服务者”变为“服务提供者”。
小饭堂背后是大布局。海口市以63家长者饭堂为锚点,构建起“1个街道养老中心+22个社区服务站+6万家庭”的“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全省推广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建枢纽带站点进家庭”模式,建成养老机构132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3家、长者食堂118家,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探访关爱服务19万人次,开展经济困难老年人失能评估服务5万余名,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9800余户,建设家庭养老床位1900余张,在1381个城乡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
随着长者食堂、社区服务的进行,银发经济越来越不容忽视。截至2024年底,海南省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183.06万,占全省常住人口17.4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24.03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11.83%,“候鸟”老年人占比高,养老康养产业发展需求旺盛。每年来海南休闲、养生、养老的“候鸟”老年人超过100万人,约占全岛人口数量的10%,是发展养老康养产业的潜在客户。
白沙黎族自治县开展社会救助入户核查。新华网发
聚焦全省老龄化发展趋势和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海南省民政厅紧扣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以“孝心民政·乐养海南”“椰岛银辉”品牌为引领,实施五大养老服务提质行动,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做好探访关爱服务。
面对老年人口“规模较小、增长较快、高龄长寿、失能率高”现状,这些冒着热气的餐盘托起的不只是饭碗,更是“老有颐养”的海南承诺。从一碗饭到一张网,从社区角落到跨省联动,海南正用最朴素的民生智慧作答:发展的速度,永远追得上银发的温度。
向新而行:民政服务提档升级暖民心
在五指山毛阳镇空联村,村民王大哥举着手机对电线杆上的蓝色标牌“扫一扫”,“叮”的一声,手机弹出三维地图:村卫生站往东300米,村小学向北拐两个弯。
“以前送货总在橡胶林里迷路,现在连放牛娃都认得二维码路牌了!”他笑着把刚拍的“智慧路牌”发进家族群。这正是海南“乡村著名行动”的缩影——乡村道路命名1661条,制作路牌1179块,采集上图3万余条,让每一条小路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证”。
广州来的小陈和女友刷了下身份证,10分钟就在三亚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领到了红彤彤的结婚证。“原以为要回老家折腾半个月,没想到在度假时就搞定了!”
海南全省22个3A级婚姻登记处,同时还开通了婚姻登记“跨省通办”,非海南户籍居民在海南就能领证,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让爱更便捷。去年,全省服务了1811对,像小陈这样的异地新人,旅拍领证成了自贸港新时尚。
同样的变化还发生在琼海残疾人阿明身上,他发现自己的存折每月都在“悄悄变厚”。2024年10月15日这天,两笔补贴准时入账:困难生活补贴130元、重度护理补贴290元——比2023年分别多出20元和40元。
海南残疾人政策聚焦 “兜底保障精准化、康复服务专业化、助残流程数字化”,通过提标、扩面、智能赋能,切实提升残疾人获得感。阿明等残疾人不用填表申请,更不用跑证明,系统自动抓取他们的残疾证和低保信息完成了补贴的发放。
焦殡葬公益属性,强化政策引领,对殡仪服务、殡葬用品、公墓安葬价格虚高加强监管和引导,殡仪馆内治丧费用均价由5100元降至3600元,降幅29%。机构内骨灰盒均价由1700元降至600元,降幅64%,有效减轻了群众丧葬负担。
从保亭孤儿准时到账的基本生活补贴,到琼海残疾人自动发放的困难生活补贴和重度护理补贴;从金贸街道的长者饭堂到广州情侣领证的便捷体验——这些点滴变化的背后,是海南民政系统坚守“民生为大”的初心使命。
陵水黎族自治县护苗驿站组织困境儿童参观海南黎安国际创新试验区大学城趣味英语课堂。新华网发
未来五年,海南将聚焦全省老龄化发展趋势和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扎实推进“三三”(三级服务网络、三类服务形态、三方协同机制)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完善覆盖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推行“大数据+铁脚板”方式,逐步实现“人找政策”与“政策找人”的结合,精准确定保障对象、科学制定保障标准,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切实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建立健全殡葬领域跨部门综合监管机制,推动向便民、惠民、利民和生态化、文明化、可持续化转型。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海南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让自贸港的民生底色更暖、幸福成色更足!”
护民生发展,守民生初心。当自由贸易港的浪潮奔涌向前,这份厚重的民生答卷,正成为海南最温暖的底色。(张瑜 林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