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民歌:历久弥新的非遗之声-新华网


崖州民歌:历久弥新的非遗之声

2024-02-09   13:55:12
来源:新华网
字体:

  “摇侬摇,摇侬大来拾好样。侬见好样侬味拾,侬勿跟人坡上行……”,这几句由海南崖州方言咏唱的歌谣,是崖州地区家喻户晓的摇篮曲《摇侬调》的片段。短短几句,蕴含的是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也让崖州人与崖州民歌从出生以来便紧密相连,这是独属于崖州人的文化“DNA”。

  源自明朝,历史悠久的崖州民歌

  崖州,位于海南省南部,三亚市西部。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商舶往来的必经之地。千百年来,南北商贾在此云集,各民族交往密切,文化交流活跃。除了中原文化、渔家文化,崖州的方言也颇具特色。自唐宋以来,南下崖州的人们不断增多,不同族群带来了不同的乡音方言,天南海北之语汇于崖州,形成了独特的崖州方言。方言是民歌“生长”的沃土。崖州人从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找寻灵感,再结合婉转动听、韵味十足的方言,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崖州民歌。

崖州古城。新华网发(王则熔 摄)

 

  据《崖州镇志》记载,崖州民歌起源于明代,是古时流行在古崖州属地,用客语方言咏唱的民间歌谣,是以口头传唱和手抄文本流传至今的民歌。在没有太多娱乐活动的年代,民歌是古崖州人民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抒发感情,唱颂美好生活的方式。如今,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崖州民歌不仅没有脱离乡间田野,甚至成为了崖州地区休闲娱乐的经典曲目,成为一道人文风景。崖州民歌可分为劳作歌、生活歌(俗称“哥仔”)、情歌(俗称“风流歌”)、摇侬歌(摇篮曲),时政歌、歌封(又称“歌簿”)、贺礼歌等。近年来,在互联网上出现了很多表现城乡生活和乡愁乡情的新媒体作品,也都属于崖州民歌的新种类。

  崖州民歌,最大的特点便是涉猎广泛,无所不唱。从民间逸事的诙谐调侃到忠义孝举的经典传唱,从田间地头的解乏吟唱到家务劳作的口头“伴奏”,从好友相聚的即兴演唱到大雅之堂的恢宏表演……无论是儿女情长还是社会生活,无论是生产劳动亦或是文学艺术,无论是生活琐碎或者是国家大事,都能成为崖州民歌的素材。崖州民歌用歌声记载了崖州历史,因此在《崖州镇志》中,崖州民歌被视为研究古崖州经济社会历史发展的“活化石”,解析琼崖文化的信源密码。

 

崖州民歌表演现场。新华网发(崖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数百年来,崖州民歌有大量曲目传唱至今。流传的经典作品有《摇侬歌系列》《织女怨》《十送情郎》《薛仁贵歌》等。但是如果有人问:崖州民歌数量究竟有多少?这样的问题真的会难倒崖州人,因为崖州民歌取材于生活,无穷无尽。崖州民歌的演唱形式有歌者触景生情即兴演唱,演唱地点不限;节日或农闲时,由乡贤发起组织的有比赛性质的对歌;歌迷约定时间地点在某处集中听书生文人咏唱长篇的歌簿唱本等。崖州民歌“草根性”十足,三五好友聚集在酸豆树下,几个回合,一首独一无二的“原创”民歌便横空出世。

  近年来,崖州民歌也不断推陈出新,融合新曲风,结合新热点,利用新形式,推出了众多优秀的作品,例如《各族人民颂党恩》《“创文巩卫”就是好》等。全新改编的《港门谣》加入了动漫的画面和流行音乐的唱法,纯粹的童声和传统歌手浑厚的歌声共同演绎,让老歌焕然一新,朗朗上口,实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这其中也离不开崖州民歌传承人的努力。

 

  20年如一日,民歌传承人的默默守护

  资料显示,三亚市保平村,是重要的崖州民歌发源地。古朴幽静的街道,花团锦簇的三角梅,位于村内的崖州民歌传习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代表性传承人张远来常来的地方。

张远来教孩子们唱崖州民歌。新华网发(崖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对我们这一辈的崖州人来说,并不是我们‘接受’了崖州民歌,而是从出生开始,崖州民歌就‘影响’了我们。”张远来自幼便和崖州民歌渊源深厚,他人生中的大多数时间,都与崖州民歌息息相关,躺在摇篮里,他便听着母亲哼唱的《摇篮歌》入睡,恍惚之间,崖州民歌的音符就悄然入梦,成为难以分割的一部分。

  2003年是令张远来记忆深刻的一年。“2003年,我了解到东莞的一名教师在研究《花笺记》,这一部作品被改编成了崖州民歌《梁生歌》。这让我意识到,崖州民歌不仅可以歌唱百姓琐事,同时也可以登上大雅之堂,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这些宝贵的民歌都应该被留存下来。”其实在崖州民歌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经典改编,例如出自《驻春园小史》的《黄介情歌》,出自《再生缘》的《孟丽君》,出自《西厢记》的《张生歌》等。

  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张远来便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搜集崖州民歌的手抄文本和民间传唱的崖州民歌。“当时我在五指山市工作,只能利用周末的时间回到三亚,去村庄里寻找一些手抄文本,收集、复印或者自掏腰包购买,能把这些民歌记录下来,我觉得很有意义。”20年如一日,在张远来的努力下,他个人搜集的手抄文本已达200万字。

  有一次,张远来得知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会唱一首家传的崖州民歌,这首民歌没有手抄文本,只有口头传唱。张远来听到消息后,带着录音机找到老人,老人却百般推辞,不肯开嗓。在张远来的鼓励和劝说下,老人终于唱响了这首独一无二的家传民歌,张远来也得以记录了民间的珍贵文化。但是在第二年,这位老人便去世了。“这件事情对我来说触动很大,如果我没有及时记录的话,这首歌就这样消失了。这样的抢救性保护,对当时的崖州民歌来说是很重要的。”

  2006年,崖州民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于崖州民歌来说,这是里程碑式的事件。但是在张远来看来,申报非遗的过程是紧张且充满挑战的,总的来说就是时间紧,任务重。2005年,张远来接到通知,要进行非遗申报的相关工作。但距离申报截止只剩6天,由不得张远来犹豫,他通宵达旦6天,完成了非遗申报材料的撰写与申报片的拍摄。

  提起这段紧张的经历,张远来只是一笑而过。传承崖州民歌,努力让崖州民歌走向更大的舞台,在他心中只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未来,崖州民歌一定可以走向更宽广的世界。”这是张远来对崖州民歌的期许,也是张远来一直以来的切实行动。他先后在三亚学院和广东星海音乐学院做过崖州民歌的相关主题讲座,并且还在多个媒体节目担任主讲嘉宾,宣传崖州民歌文化。

 

  政府参与保护,崖州民歌得到新发展

  保护崖州民歌,对三亚市政府和崖州区政府来说,不是任务,而是一种共识。起源于明代的崖州民歌,底蕴深厚,内容庞杂,如何让民歌得到最大程度的完整保护,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2004年,在三亚市政府的牵头和民间传承人的协助下,崖州民歌协会成立。张远来认为,这意味着崖州民歌的保护和传承都走向了正轨,出现了有政府支持,有社会组织,有民歌爱好者参与的保护团队。

  对于崖州民歌来说,成立协会是跨越性的一大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历史性的一大步。2005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到海南考察,三亚文旅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提出了想将崖州民歌申遗的想法,并得到了认可。随即,三亚市政府开始着手准备崖州民歌的非遗申请相关工作。终于,一年后,崖州民歌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遗成功,无疑为崖州民歌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崖州民歌演出、民歌材料展览、民歌快闪等活动纷至沓来。群众对崖州民歌的重要性认识愈发深刻,崖州民歌的魅力也在一次次推广中被广泛传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后,崖州民歌不断向好发展。

  崖州民歌的保护初见成效,如何传承便成了新阶段急需破解的难题。摆在崖州民歌面前的一个很严峻的事实便是传承人的“老龄化”,在保护团队中,50多岁的歌手被称为“年轻”歌手,崖州民歌的传承亟需新力量的加入。2013年,在崖州民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麦宜斌的组织下,崖州民歌进入了小学课堂,成为了三亚崖州区港西小学的特色课程。同时,三亚市政府也组织了“非遗进校园”的活动,为崖州民歌的传承注入了新生力量。在“双减”政策出台后,在崖州地区,越来越多的学校掀起了“民族风”,引入了民歌课程。

 

崖州民歌活动。新华网发(崖州区委宣传部供图)

 

  2016年,在三亚市政府的支持下,崖州民歌传习所建立。张远来表示,在传习所,关于崖州民歌的节目排练、民间演出、日常培训、文化交流、讲演宣传等工作均有了稳定的据点。这一处院落,成为崖州民歌对内对外十分重要的文化窗口。

  2017年,崖州民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第67届世界小姐全球总决赛在三亚举行,来自不同国家的世界小姐们齐聚崖州民歌传习所,欣赏崖州民歌表演。悠扬的歌声响起,崖州民歌打破了国界,获得一片好评。

  如今,在崖州民歌传承人们的积极努力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崖州民歌迎来了发展的新契机。崖州区文化馆馆长李德俞表示,崖州区政府拟成立崖州文化研究学会,整合非遗保护力量,为崖州民歌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智囊团”。

  近年来,崖州民歌在保护传承与创新方面初见成效,已形成“政府部门重视、传承人带动、群众自愿、歌迷参与、小学生喜爱”的局面。

  如今,走在崖州的古村落里,不时会听到崖州民歌的咏唱,一个个音符,穿越百年,落在田间地头,落在房前瓦后,落在小小的摇篮里,落向了一代代崖州人,落到了更宽广的远方。(王雯君 王则熔)

 

【纠错】 【责任编辑:韩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