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船型屋”:传承海南黎族的雨林乡愁-新华网


最后的“船型屋”:传承海南黎族的雨林乡愁

2023-12-26   08:35:29
来源:新华网
字体:

  新华社海口12月25日电(记者周正平、蒲晓旭)椰林掩映中,一栋栋茅草房形如倒扣的木船,依次伫立。时而有游人的话语声,打破山村的宁静。

  位于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的白查村,是中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黎族“船型屋”古村落。这个在雨林中庇护了村民千百年的山村,承载着海南黎族浓浓的雨林乡愁,已成为黎族追寻祖先生存印记和游客体验黎族文化传承的首选地。

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船型屋景色(12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黎族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现有人口150多万。早在宋朝范成大撰写的《桂海虞衡志》中,就有黎族“船型屋”的记载。

  生活在山地雨林中的黎族先民,就地取材,用木材、竹子、藤条等雨林常见材料,扎制屋架,茅草覆顶,营建屋檐接地,檐墙合一,具有较好的防潮、隔热作用。这种适合热带雨林生活条件的“船型屋”,体现了黎族在海岛山地热带雨林中的生存智慧。

  清晨母亲在三石灶上做着早餐,台风天时一家人围坐火塘闲聊,父亲系着腰篓出门爬上山坡……今年30岁的白查村民符打因告诉记者,时隔多年,小时候在“船型屋”的生活场景,好像仍在眼前。

  白查游客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周浩介绍说,白查村是海南岛“船型屋”保存数量最多、保护状况最好的黎族古村,保留了黎族传统聚落古老原貌。现有81座茅草“船型屋”和6间谷仓,还有专供黎族青年男女聚会的“隆闺”。

游客在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参观船型屋(12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随着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曾在海南岛山地雨林中广泛分布的茅草房,逐渐被砖瓦房取代,而古村保护也已同步跟进。

  2008年,“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黎族最后一批“船型屋”作为黎族历史文化遗存得以保留。2009年,政府投资建设了白查新村,村民集体搬迁住进了砖瓦房,白查老村被整体保存下来。

  时代变迁,为了不使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失传,海南省和东方市政府举办多期“船型屋”营造技艺培训班,目前已在白查村培养和认定了10名“船型屋”营造技艺传承人,符打因成为最年轻的一位传承人。

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新村(12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船型屋’在雨林潮湿的环境中容易损坏,茅草屋顶三四年就需要更换一次,腐烂受损的竹木屋架也要时常维修。”符打因介绍说,海南省和东方市政府投入资金,聘请传承人承担白查村“船型屋”的日常维护工作。10多年过去,白查村“船型屋”经受住了时光和风雨侵蚀的考验。

  搬进新村后,符打因一家种植芒果、槟榔,还经营着一家黄花梨工艺品店,一年有10多万元收入。农忙之余,符打因把时间精力用于保护“船型屋”,推广黎族文化。

  不久前,这位山村黎族青年,还登上了海南师范大学的讲台,向学生们介绍“船型屋”营造技艺和黎族生活习俗。

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新村村口景色(1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以前住在‘船型屋’是为了生活,现在保护‘船型屋’,是为了与之相关的黎族传统文化技艺不在我们这代人中消失。”符打因说。

  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的“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已列入预备清单。作为提名地之一的白查村,引起人们更多关注。

  近年来,东方市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对白查村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在“船型屋”保护范围外,已建成白查驿站、白查博物馆、文创展销馆、黎族手工坊和黎族美食品鉴馆、黎族特色民宿、研学教育基地等旅游接待设施。

  “每天有近千游客来白查村参观游览,还有许多摄影师和画家前来采风创作。”周浩说,这里已成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民居的活化石、黎族的精神家园。

【纠错】 【责任编辑:王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