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文昌市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文昌鲲诚现代化海水养殖创新产业园工作人员在喂养东星斑。
从文昌冯家湾“虾苗谷”的迭代升级,到乐东海洋牧场“深海粮仓”的崛起壮大,海南正紧扣《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省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坚持以深远海养殖、工厂化养殖和生态养殖为发力点,持续激活蓝色生产力,持续壮大“海上粮仓”。
做强渔业产业,夯实海洋经济的“基本盘”
种苗是海洋水产行业的“芯片”。海南聚焦“三鱼一虾一螺”,依托“南繁硅谷”等科研平台,推动水产种业科技创新,在育种创“芯”领域实现新突破。
在文昌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昔日粗放养殖的“虾苗谷”,如今建成多层标准化厂房,东星斑“住”进恒温车间,东风螺“喝”着循环水。
“我们统一从两公里外海里取水,养殖尾水经四级净化达标后才排放,既保生态又提效益。”文昌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50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入驻,这里正逐步成为集育种、养殖、加工于一体的海产“硅谷”。
在乐东龙栖湾的普盛海洋牧场,海南首座深远海智能养殖旅游平台“普盛海洋牧场一号”配备抗台风的四角锚泊技术和“智慧大脑”集成控制系统,让养殖的产能效益大幅提升。“一个养殖平台一次捕捞量,抵得上数百艘小渔船一年的收获。”乐东九所镇望楼港社区党支部书记符天友感慨道。
龙栖湾普盛海洋牧场总规划海域350公顷,不仅配备3个智能养殖旅游平台和50个智能养殖网箱,还建有加工厂和科研中心等陆域设施,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第八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渔业的转型发展,不仅要往岸上走、往深海走,也要往休闲处走。当前,海南通过开展休闲渔业“五个一工程”建设,打造共享渔庄、和美渔村、休闲渔业精品旅游路线等项目,为海洋渔业发展开辟新路径。

航拍的疍家鱼排。
从陵水疍家渔排民宿到儋州渔家乐,从潭门千年渔港到西岛珊瑚礁生态研学,海南正在加快推进“渔业+旅游+文化”多维融合,不仅提升了传统渔业的附加值,还为全域旅游注入差异化竞争力。
拓展市场流通,畅通海洋经济的“供应链”
市场流通是渔业产业实现价值的关键环节,海南从“建港口、拓市场、强冷链”三方面入手,打通渔业产业链的堵点,实现了从海洋牧场到百姓餐桌、与时间抢“鲜”的赛跑。
在万宁市和乐镇的海南金鹿水产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持续运转——从清洗、筛选、加工到速冻、液氮锁鲜,石斑鱼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
“链”就美味,“鲜”达全国。“用液氮锁鲜后再转冻库,保鲜效果好,口感也更佳。”海南金鹿水产品有限公司经理叶才玲说,海产品通过空运冷链发往全国,48小时内直达多数省会城市。

海南金鹿水产品公司加工的海鲜。
2025年初,文昌市铺前中心渔港配套项目开工,建设包括制冰厂及冷库、批发交易市场、加工集散等配套项目。已建成的铺前中心渔港卸港量8万吨/年,可容纳避风船舶数量800艘。
市场的畅通离不开冷链物流的支撑。海南正加快海口、三亚、儋州等水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依托三亚崖州、陵水新村等渔港经济区,配套冷链物流集散中心,让冷链物流布局更加合理。三亚崖州中心渔港、儋州马井中心渔港、东方八所中心渔港等中心渔港的加快建设,将托起“蓝色粮仓”的底座。
从深海养殖到港口建设,从种业创新到品牌出海,“再造一个海上海南”,海南正在海洋经济赛道上,踏出坚定步伐。从传统渔业到现代渔业的转型升级,蔚蓝的海域,正孕育出海南高质量发展的无限可能。海南正用勤劳、智慧与匠心,悉心守护着这片蓝色牧场的珍贵馈赠。(王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