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5月推出新课程、进一步拓展服务边界后,“黎花知音”乡村公益行项目已逐步探索出一条覆盖乡村女性与青年、助力乡村振兴的“精神赋能+技能提升”新路径。这一始于2023年3月的公益项目,通过持续数年的系列课程与活动,将课堂搬至田野乡间,精准回应乡村群众在个人成长、家庭经营、婚恋沟通与职业发展等方面的现实需求,为海南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的人文动力。
随着2018年“黎花里”文旅项目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启动,当地产业与生活面貌开始逐年发生变化。然而,在快速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少村民在适应新角色、融入新业态时仍存在认知与能力上的落差。为此,“黎花知音”项目应运而生,致力于以“看得见、听得懂、聊得来、学得会”的方式,帮助村民提升综合素养与家庭经营能力,补齐精神成长的短板。

陈丽琴在十月田镇南岭村进行课程分享。新华网发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2023年8月,海南大学国际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丽琴在昌江黎族自治县十月田镇的一堂课上提出“你们觉得最幸福的时刻是哪一个时刻”的问题时,发现台下妇女的答案高度一致地围绕着“孩子成绩好”“家里盖新房”等家庭问题,却几乎无人提及自身感受。这一现象引起陈丽琴的注意。她在课堂上并未采用抽象理论,而是结合自身经历,通过互动引导妇女关注自我需求、唤醒内在潜能。她强调,“每位女性都应有自己的光芒,找到自身价值并自立自强,才能真正活出自我。”

武丹在十月田镇好清村进行课程分享。新华网发
贴近生活、注重实操是“黎花知音”课程的普遍特点。海南大学天工书院辅导员、海南大学心理中心兼职咨询师武丹在一次以家庭沟通为主题的课堂上,从“你平时怎么和丈夫说话”这类真实情境切入,引导村民学习非对抗性表达。例如,面对一位女性抱怨丈夫不参与家务,武丹建议她换一种表达方式:“我今天从地里回来又做饭,腰特别酸,想歇一会,你能不能帮忙把碗洗了?”通过将“我的感受+我的需求”融入妇女熟悉的日常场景,有效传递了沟通技巧与情感表达方法。

十月田镇好清村的村民认真听老师分享内容。新华网发
“黎花知音”课堂参与者涵盖各年龄段女性,不少人身着民族服饰、背着孩子,或刚从田间赶来。她们或许不熟悉专业术语,却在“该不该让孩子学这个”“如何与丈夫更好沟通”等贴近生活的讨论中,逐步更新观念、转变行为。
时隔一年,陈丽琴再次下乡时,有学员主动添加她的微信,咨询家庭沟通问题。她指出,这一变化反映出部分乡村女性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寻求解决方案”,标志着内生动力的初步形成。

十月田镇南岭村的村民认真听老师分享内容。新华网发
截至目前,“黎花知音”已组织超过60位来自教育、心理、医疗、文化等领域的专家志愿者,走进昌江的各个村庄。项目强调“对话”而非单向“授课”,注重将抽象内容转化为村民能理解、愿接受的语言和案例。

武丹在十月田镇好清村进行课程分享。新华网发
陈丽琴表示,乡村课程设计需高度贴合实际,“要讲她们生活中的例子,回应她们真实的痛与盼。”武丹也指出,乡村女性虽不擅直接表达情感,却容易被真实故事所打动,“她们需要的不是高深理论,而是能用于日常的沟通方法与情感支持。”

陈丽琴在十月田镇好清村进行课程分享。新华网发
随着项目持续开展,“黎花知音”逐步从单一女性群体拓展至乡村男青年,内容涵盖婚恋心理、就业创业、两性沟通、礼仪形象等多个维度,旨在帮助乡村青年拓宽视野、改善身心健康,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个人与家庭的共同发展。
据介绍,项目在2025年5月推出新课程体系,推动男女共同参与学习,通过开设“黎花课堂”新课程、安排专属的“幸福辅导员”、联动爱心企业进乡村等多个亮点工作,营造乡民之间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培养大家健康积极的生活、交流态度,让乡风文明走进各个村庄,帮助乡村青年解决就业上的难题。
在拓展服务内容的同时,“黎花知音”也在探索可持续、可复制的推广路径。目前,项目已初步建立“线上+线下”联动机制,组建“公益红娘”团队,提供婚恋指导与心理咨询等延伸服务,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与参与度。

老师们在十月田镇万善村与该村学员合影。新华网发
从女性个体的成长,到家庭与社区的联动,“黎花知音”项目正在书写乡村振兴赋能的新篇章。随着活动的逐步深化,这一创新实践有望成为海南乡村振兴中一股温柔而坚定的关键支撑,为更多乡村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精神赋能”样板。武丹表示,希望“黎花知音”能成为以女性为起点、带动家庭、辐射社区的精神赋能网络,为海南乡村振兴提供一个可推广、可复制的基层实践范式。陈丽琴也表示会继续参加“黎花知音”乡村课堂公益行项目,为海南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王雯君 房津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