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推动海洋空间生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探索海洋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海南:靠海“吃海”有了新吃法
这个暑假,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红树林潮汐亲子营店主龙宁很忙,每天醒来就要查看潮汐表,与客人约赶海时间,安排好赶海工具,迎接一拨拨客人。“暑假是赶海旺季,我们一天接待量有300人至400人,带着客人们到红树林或滩涂地去捡贝壳、抓螃蟹,拍照打卡。”
可在几年前,龙宁还在为生计发愁:“那时候因为过度围塘养殖,红树林没有了,鸟儿飞走了,近海的海鱼、螃蟹也少了,我们这些靠海吃饭的渔民收入也减少了。”
改变是从陵水县实施海洋生态修复项目开始,清退养殖塘、补种红树林、贝类底播增殖放流、海草床提质……一系列的生态修复措施落实,让新村、黎安两个潟湖湿地重新焕发生机。当地渔民们开起民宿、渔家乐,到深海区养殖……海还是那片海,只不过,“吃”海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这样的变化,不止在陵水。在三亚、儋州、临高等沿海市县,相继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海岸线整治修复、沿海污染源整治等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推动实现海洋空间生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构建陆海统筹、人海和谐的海洋空间开发新格局。
退塘还林还湿
海岸线重现绿韵蔚蓝
“小家伙们陆续回来或路过,儋州湾又要恢复热闹了!”8月11日早上,儋州湾护鸟队队长陈正平和队员们扛着“长枪短炮”来到了儋州湾的滩涂地,开启了每月一次的水鸟监测外业调查。青藏沙鸻、白鹭、铁嘴沙鸻、栗树鸭等鸟类陆续进入眼帘,让他感到惊喜。
儋州湾是一处集浅海水域、河口水域、砂石海滩、盐田等多样生境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在几年前,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大面积的滩涂被侵占用于鱼塘养殖,随之而来的养殖密度过高、养殖废水和污泥直排入海等问题,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底栖动物及红树林木及越冬水鸟的生存空间。
儋州市以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为依托,组织实施儋州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开展有害生物防治、海岸滩涂栖息地恢复、退塘还林、海岸带污染治理、智能生态监测系统及科普宣教馆建设等六大修复工程,使得周边约1.95万亩的土地生态得到有效改善。
“截至2024年,儋州湾的红树林植物增加到22种,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从17种增加到50种,净增加33种。水鸟今年上半年记录到有57种,这都说明儋州湾的生态环境在持续向好。”儋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自然保护地管理科科长麦平说,该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让红树林、大型底栖生物及鸟类资源得到恢复,从而也带动了当地的餐饮、旅游业态的兴起,带动当地居民就业。
红树林是守护海岸线的“卫士”。我省各地在实施海洋生态修复项目中,科学有序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整体改善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全面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在三亚市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一株曾濒临死亡的百年红榄李在林业专家的呵护下重现生机,呈现出枯枝与绿叶参半的特别形态。科研团队对该保护区的9株百年野生红榄李实施挂牌监护,并通过种苗扩繁技术成功实现滩涂回归种植2000余株。
拓展亲海空间
保护与发展实现共赢
在陵水新村港,海面上密密麻麻的渔排木屋排成一片,渔船“突突”地穿梭在水道上,不少游客选择居住在疍家民宿,或在渔排上钓鱼,或乘坐渔船到十几海里外看海草床、养殖网箱。
“我们疍家渔排民宿开业时才有4间客房,现在已经有24间了。”“90”后疍家人郭玉光和其他渔民合作,一起挤出各自家里的海域使用面积,率先建起渔排民宿,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展示疍家人的原生态生活。
我省各地深入开展海洋生态修复工作,修复海岸线生态环境,有效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和海岸线生态减灾能力,也为游客和当地群众提供更多游览休闲的亲海空间,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共赢。
在蜈支洲岛上,该景区推出的“珊瑚宝宝”项目让游客在潜水游玩的同时,参与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深受游客们欢迎。“我们定期开展清理海洋垃圾,开展珊瑚修复、增殖放流以及投放人工鱼礁等措施,大力修复近海海洋生态环境。”蜈支洲岛旅游区海洋部负责人王丰国介绍,蜈支洲岛海域的珊瑚礁生态修复功能持续改善,也带动了潜水、海钓等休闲渔业项目兴起。
在儋州海头镇老市村,曾经的养殖塘清退恢复为盐田河生态湿地,村民们开始建设盐池、过滤池、晒盐平台等设施,推出古法制造的“老市盐”有机农产品,为村庄带来了生机。“每斤海盐能卖到5元,盐田每月产值能达到4万斤,每个月产值20万元。”老市村村民梁宝丽说,未来村庄还要推出盐疗、手工制盐等体验活动。
据悉,2018年至今,海南共有中央和省级资金累计投入26.397亿元推动实施29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完成海岸带修复152.33公里,新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225.94公顷,新增修复珊瑚礁27.8公顷,全省自然岸线保有率持续保持全国最高水平。(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慧 通讯员 尹建军 郭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