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黎锦服饰时装秀在文博会海南馆上演。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凯 摄
原题:文化匠人传承创新让传统工艺焕发光彩
慢功夫巧手艺“雕琢”海南文化“质感”
她织黎锦织了五十三载春秋,他投身灰塑工艺60年光阴,他手握木刻刀已34个年头,她在服装行业剪裁设计整整30年……
5月22日至2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火热举办。海南馆内,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一个个独具魅力的文化项目引人驻足。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些“择一事,终一生”的文化匠人——他们是文化传承的守护者,以慢功夫织就文化传承。
文博会期间,海南馆的出入口处,一位特殊的“守门人”每日端坐在腰织机前,向往来参观者展示海南黎锦技艺。她是黎族“双面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符秀英。60岁的她席地而坐,膝头铺展着半幅未完成的黎锦,左右手灵活交替操作着打纬刀、梭子、提综杆,一点点织出黎族的文化印记。
“这是个需要沉下心的手艺活。”符秀英回忆起初学编织黎族龙被的时光,“从种植棉花开始,历经纺线、染色、刺绣等多道工序,我花了整整6年,才让一坨坨棉花蜕变成精美龙被。”
岁月流转,7岁起随外婆研习黎锦的符秀英,即便在下岗扫街的困顿岁月里,也始终未曾放下手中的织梭。如今,她不仅凭借织锦改善了生活,更常赴全国各地展演技艺。大女儿追随她成为县级传承人,十岁的孙女也开始执梭学织,这份手艺正跨越代际,在时光中绵延生长。
符秀英的绣坊如今已有60余名绣娘,年销售额达50多万元。面对市场上层出不穷的机器织锦“快消品”,她始终坚守传统工艺:“唯有将手艺原原本本传承下去,方能更好地创新发展。”
在海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黄黎祥的展位上,黄花梨、沉香、桂皮等木料经精雕细琢而成的艺术品与文玩整齐陈列,淡淡辛香萦绕其间。55岁的黄黎祥拿起一件桂皮制成的书卷式雕塑,在木料天然的弧度里,两只锦鲤鳞片清晰可辨,荷叶莲蓬似在微风中轻摇,桂皮卷曲处更镌刻着诗句,整幅作品精巧入微。
初至海南时,黄黎祥便被黄花梨资源深深吸引,由此开启黄花梨木雕创作之路。随着对海南文化的深入了解,他将黎苗文化、红色文化等元素巧妙融入作品。
海南馆门口,两尊人物雕像格外醒目:一尊是《永恒的敬礼》,年老的红色娘子军虽腰背佝偻、满脸皱纹,却目光如炬,左手拄拐、右手敬礼的姿态定格着岁月的庄严;另一尊是《海岛女民兵》,南海女民兵挺立礁石之上,眼神刚毅,尽显守卫家乡的坚毅神情。
“这两件作品分别耗时半年和一年创作。”黄黎祥说,它们是非卖品,是要留作纪念、携至各地展出的“海南礼物”。除了专注艺术品创作,他还思索如何实现从艺术到产业的转化:“希望通过3D扫描、机械化生产等方式,让木雕作品以文创产品的形式走入大众生活,让更多人领略木雕的魅力。”
在海南琴韵幽兰品牌展位前,设计师王彬妮正热情地向观展者介绍融合黎锦元素的现代服饰。“这是我们今年的新款——‘拼绣’黎锦旗袍。”她指着眼前的蓝色旗袍介绍,以黎锦拼接香云纱,融入手工丁字针、旗袍剪裁等非遗工艺,从纹路到质感,从立领到盘扣,每个细节都散发着雅致气韵。
“防缩水处理、衣领刮浆等工序,让面料既轻薄又挺括,每一处细节里,都藏着我们的‘细功夫’。”从事服装设计30年的王彬妮与黎锦结缘已有六载,她大胆尝试“黎锦+马面裙”“黎锦+西装”“黎锦+棉麻”等多元融合设计,让传统工艺在现代剪裁中重焕光彩。
在文博会的舞台上,这些“老工匠”以作品为笔,书写着海南文化产业中的工匠精神。“海南馆很有‘质感’,很耐逛。”来自黑龙江的观众李先生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文化匠人用慢功夫证明,优秀的文化,无须喧哗,自有力量。(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晓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