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上,这些“海南宝贝”很抢眼-新华网


文博会上,这些“海南宝贝”很抢眼

2025-05-24   09:14:04
来源:海南日报
字体:

  5月23日,在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海南馆内,黎族“双面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符秀英正在给外国观众讲解黎锦龙被。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凯 摄

  原题:黄花梨树雕、“会开花”的陶瓷、微型灰塑……海南馆参展企业推动文化和产业“双向奔赴”

  文博会上,这些“海南宝贝”很抢眼

  民间传说孵化成现象级文化IP,地域习俗延伸出完整产业链,地域物种带动特色经济……在深圳文博会的海南展馆内,一场关于“文化+”的产业成果正在展示。

  5月23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进入第二天,海南馆里各大参展企业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形成了文化和产业“双向奔赴”。

  99条龙盘踞其上、踏云而行,龙须颤动间似有风云涌动,龙鳞堆叠处尽显匠人巧思……在海南馆展区,一件高约3米的海南黄花梨树雕作品“九九龙柱”吸引众人驻足。这件由海南国盛古典家具有限公司耗时2年打造的艺术品,以千万元级身价成为海南馆里花梨产业的“代言人”。

  海南国盛古典家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国存介绍,作为“木中皇后”,海南黄花梨正从传统家具走向多元场景,既有复刻明清形制的古典家具,也有融入现代美学的文创摆件。

  周国存说,黄花梨老料经非遗传承人、名师之手,转化为兼具实用价值与收藏价值的文化载体。

  “看这些陶瓷会‘开花’。”海南红泥陶瓷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展位前,董事长卢云倩手持放大镜,向观众展示红泥陶瓷的“魔法”。琼北火山喷发遗留的红泥,因富含金属矿物质,在高温中淬炼出独特的窑变效果,或如玳瑁背甲的天然纹路,或似珊瑚礁群的层叠肌理,甚至能呈现沉香木的年轮质感。

  从“会开花”的陶瓷到“会呼吸”的器皿,卢云倩的团队开发出海贝、木纹、火山、海天四大系列产品。今年推出的“玳瑁珊瑚釉”陶壶,深棕釉面与鎏金纹路交织,千年火山灰也能化作案头雅器。

  “行情好的时候,我们一年能卖出上百万元的海南红泥陶瓷。”卢云倩说,海南红泥陶瓷畅销的背后,是对“就地取材”的海南文化的创新诠释,“我们把海南文化融入陶瓷纹理,它们便有了讲述海岛故事的能力。”

  随着文化消费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文化与产业的“融合题”,可以解出无数种答案,而“需求”是每项答案共有的公约数。

  在文昌灰塑展位前,文昌灰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许达联的“微型灰塑”令人眼前一亮。传统建筑中用于屋脊装饰的灰塑技艺,被浓缩成装饰版画。首次参加文博会的他,带来了6幅花卉主题版画,引得许多人上前询问购买价格。

  “过去我们爬房梁,现在我们做设计,因为消费者有这个需求。”许达联说,他的工作室里,一群非遗匠人正尝试将灰塑以更活泼、时尚的方式呈现,“我们一直在摸索,希望借助政府的力量,找准灰塑的传统与现代、非遗与生活的结合点,打造好的文化产品,进一步激发文化消费潜力。”

  一片茶叶,也可以是文化产业的载体。“我以前参加冬交会、消博会比较多,这是第一次来文博会。我们意识到,茶不仅是一种消费品,也是一种文化品。”在五指山印象水满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展位前,合作社总经理董国豪忙着给观众品尝来自雨林深处的茶汤。

  茶叶如何讲述文化故事?董国豪先是在包装上下功夫,设计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图案,选取长臂猿、鹦鹉等元素,让一杯茶有了海南雨林的文化印记。接下来,他还要开创一款特色、轻巧的产品,让喝茶者能更容易地感受、聆听到海南文化故事。(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惠)

【纠错】 【责任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