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美丽姐”结缘湿地-新华网


海南“美丽姐”结缘湿地

2024-05-22   16:48:11
来源:新华网
字体:

  新华社海口5月22日电(记者陈子薇)水中映出蓝天白云的倒影,行走在湿地,虫鸣鸟叫声不绝于耳,爬行动物窸窸窣窣穿过草丛一眨眼就不见了……这是薛美丽工作的地方,也是她最喜欢停留的地方。

  头戴户外防晒帽、手端迷彩“长炮”相机,不分节假日和工作日,被同事称作“美丽姐”的薛美丽,几乎每天都在海南昌江海尾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以下简称海尾湿地)里。

图为薛美丽的工作照。(受访对象供图)

  薛美丽和湿地结缘要从2019年说起。那一年她42岁,从老家河南跟随当警察的丈夫来到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被当地政府安排到海尾湿地管理中心工作。

  海尾湿地经国家批准建设,但要通过最终验收还需要很多数据资料的支撑。对于这次工作机会,薛美丽非常珍惜。“当时的资料只有一本湿地总体规划,因为没有经验,大家都不知道工作该如何着手。”

  不知道怎么干就去跟别人学习成功经验。在专业人士建议下,海尾湿地聘请专业团队进行动植物本底资源调查,摸清湿地的生态结构,为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底资源调查分为植物组、鱼类组、鸟类组、两栖爬行组、红外相机组、水生昆虫组、蜻蜓组、蝴蝶组等多个专业门类。科研人员采用样线法、红外相机监测等方式,对湿地内的动植物资源进行监测和分析。

薛美丽拍摄的野生动物。

  “每月开展生态监测的时候就是我的学习机会。”薛美丽抓住和专家一起野外调查的机会认真学习生态监测方法。鸟类监测是湿地生态监测的重要项目,从对各种鸟的学名一无所知,到能根据鸟的外观和叫声说出它们的名字,薛美丽暗自下了很大功夫。

  海南夏季漫长炎热,湿地蚊虫多,她已经历过数次被毒虫叮咬、中暑晕倒,但这些在她眼中都不是困难。薛美丽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海尾湿地之前没有一张属于自己版权的照片,科普宣教工作很难开展。

  2020年初,薛美丽买了一台相机,她在湿地公园里观察不同物种,用镜头记录下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彩鹮、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椰子狸首次现身海尾湿地,以及六只紫水鸡幼崽同框等珍贵画面。

今年4月,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彩鹮在海尾湿地现身。新华社发

  “不同时间段看到的物种也不一样。”即便是烈日当头的中午,她也喜欢自己走在湿地中,观察鸟类,享受宁静。周末和假日,她常叫上爱人一起在湿地巡护,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海尾湿地监测到鸟种迅速增加至207种。

  薛美丽的丈夫是一名海岸警察,他看到妻子如此投入工作,把工作干成了兴趣爱好,既心疼又替她开心。时间久了,他也不自觉参与到生态监测中。

  有时夫妻两人一起巡护湿地还会有分工。“我看地上走的,他看天上飞的。”薛美丽说,湿地的第204种鸟就是她和丈夫一起发现的。

  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 你我共参与”。薛美丽深感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仅靠少数人的力量远不够。动员大家多参与,才能更好地保护好生态环境。”她说。

  为凝聚力量,薛美丽把身边爱好观鸟和摄影的朋友聚在一起,组成了“昌江爱鸟队”,大家约定时间一起出去拍摄、巡护。“我们队有7位成员,有退休的,也有在职的,大家经常在群里交流动物保护知识,用业余时间参与志愿保护活动。”

  附近的老百姓也大多认得薛美丽。她动员放牛的阿叔发现捕鸟夹就打电话举报,告诉周边村民不要吃野味,不要捕猎。她还带着自己拍摄的照片走进校园,给中小学生科普相关知识,在社交平台发布科普文章,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湿地和湿地物种。

图为薛美丽进校园为学生科普动植物和湿地保护知识。新华社发

  如今,海尾湿地已经组建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了相关管理规定和规章制度,并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特点,开展有效保护和建设,不断完善科研、保护、修复、宣教等工作。

  “以鸟类为例,湿地公园范围内共记录鸟类种数207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鸟类4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正得到有效保护。”薛美丽自豪地说道。

【纠错】 【责任编辑:王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