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昌:“板凳调解室”里看“大昌叔”解难题-新华网


屯昌:“板凳调解室”里看“大昌叔”解难题

2023-07-07   08:41:12
来源:海南日报
字体:

  原题:屯昌创新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做法

  “板凳调解室”里看“大昌叔”解难题

  “以前回村心里堵得慌,现在开心多了!”近日,家住屯昌县南吕镇的刘祥彬听说老家落根村的花生地喜迎收获,满心欢喜地往村里赶。

  2亩地的花生不多,对刘祥彬一家却意义非凡——历时40多年,这2亩撂荒地首次迎来收获,也给困扰两个家庭、3代人的土地纠纷画上了句号。

  近来,屯昌积极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多举措做好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而让刘祥彬选择握手言和的,正是落根村的“板凳调解室”。

  板凳调解室:

  坐下好商量 有理当面说

  40多年来,刘祥彬与同村的刘青雄两家人为了2亩地的所有权闹翻了脸。今年2月,刘祥彬家在地上种了近200株槟榔苗,刘青雄家发现后立即将其砍倒,让不愿见面的两家人在电话里吵得不可开交。

  长期以来,村干部不时上门给两家人做思想工作,但始终没有做通。这次,大家选择走出门,接受村干部的提议走进村里的“板凳调解室”,好好商量、当面说理。

  有2000多人口的落根村此前没有专门的调解室。去年7月,该村在建设党群服务中心时专门打造了一间“板凳调解室”。说是“板凳”,其实调解室里整齐放着11张椅子,分别刻着“陈”“陆”“钟”等字,对应村里的11个姓氏。

  “调解室取这个名字,是因为板凳作为落根村聚众议事的重要道具,承载着邻里和谐和全村团结的精神。”落根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邓美标说,设立调解室,让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有了可以商量调解的场所;摆上“板凳”,也提醒大家都是本村的一分子,团结起来共同推动村子发展。

  “左邻右舍有什么误会,我们就在这里把话说开,不能再因为这个问题影响子孙后代。”调解室内,邓美标既苦口婆心动之以情,又援引历史案例晓之以理,“双方面对面调解,就有了矛盾化解的基础”。

  就在发生槟榔苗纠纷的当月,经过几次在“板凳调解室”里的交流,刘祥彬与刘青雄两家人当场握手言和,并签下《人民调解协议书》,2亩撂荒地也从昔日的“战场”变成了如今的丰收地。

  邓美标说,自“板凳调解室”成立至今,已经成功化解了村里6宗矛盾纠纷,“大家越来越愿意来这里协商解决问题”。

  调解茶话室:

  “点单”式服务 “大昌叔”帮你

  一条“板凳”凝聚起了落根村村民的精神,而在屯昌县,也有一个形象承载着同样的功能。

  “有‘大昌叔’主持公道,我们放心!”

  7月2日一早,屯昌县城北社区“大昌叔”调解茶话室调解员、城北社区治保主任吴英镪接到电话:“包密头村有一起土地纠纷,双方都说让‘大昌叔’来解决。”

  吴英镪赶到现场发现,两户村民土地相邻,由于地界划分不明晰导致双方发生激烈争吵。“吵下去不是办法,我帮你们联系专业团队来裁定。”说服二人冷静下来后,吴英镪联系来测绘公司划清地界,当日便化解了矛盾。

  大家口中的“大昌叔”,是屯昌县卡通人物形象之一,代表着友善、温暖、安全。屯昌顺势将这一城市IP用到了志愿服务项目和基层调解中,身着“大昌叔”形象的志愿者通过开展照顾留守老人、清理河道等志愿服务工作,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解决完包密头村的纠纷,吴英镪临走前不忘拿出两本宣传手册送给村民。手册上,皮肤黝黑、笑容淳朴的“大昌叔”印在封面,封底则清晰列着11名调解员的照片、姓名、个人简介和擅长调解领域。

  “我们还专门成立了由法官、律师、法律明白人等组成的调解团,各自都有擅长处理的矛盾纠纷领域。群众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居委会‘点名’擅长该领域的调解员帮忙。”吴英镪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这是社区提供的基层调解“点单”式服务。

  “城北社区常住人口近1万人,各种矛盾纠纷不少。”屯昌县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为此设立的“大昌叔”调解茶话室,用“话有地方说,理有地方讲,苦有地方诉,气有地方消,事有人去做”的工作宗旨,以“一站式”化解矛盾纠纷为目标,推行“点单”式调解服务,推动调解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最大限度让矛盾纠纷消弭于萌芽。

  一条“板凳”、一个形象,代表的是一种化解矛盾的方式、一种凝聚人心的精神。“不论是‘板凳调解室’还是‘大昌叔’品牌,群众更清楚发生矛盾该找谁,谁靠得住。”该负责人表示,通过推行一系列特色调解措施,积极做好信访工作,架起司法为民“连心桥”,2022年以来屯昌基层调解成功率达99.51%,屯昌还将在全县推广落根村、城北社区的调解经验。(记者 刘宁玥 苏庆明 特约记者 邓积钊 通讯员 林小丹)

【纠错】 【责任编辑:韩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