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海口大塘稻虾综合种养科技示范基地刚捕捞的小龙虾,虾体干净。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受气候条件因素制约,我国小龙虾传统主产区产能与市场持续需求间存在明显季节性供需缺口,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产能空白期,海南小龙虾凭借优异的气候条件,早上市,成功闯入全国早虾市场。
天时地利,自然禀赋铸根基
海南岛属于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光、热、水资源丰富。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小龙虾反季节养殖创造了不可复制的环境优势。
海南产出的小龙虾学名为克氏原螯虾,生长适宜温度为15~28℃。当长江中下游主产区进入冬季低温期,水温降至5℃以下导致小龙虾进入休眠状态停止进食时,海南岛依然保持着20℃以上的适宜水温。这使得小龙虾在冬春季节仍能保持正常的摄食和生长速率,实现了“人无我有”的反季节上市优势。
海南岛不仅气候温暖,水质条件同样出众。全岛水系独立且丰富,为小龙虾提供了优越的生长环境。这种优质的水源环境直接造就了海南小龙虾壳薄肉嫩、腹白腮净的出众品质。
引育并举,品种优化拓市场
海南小龙虾种苗以外部引进和本土繁育为主。据了解,目前海南省大多数小龙虾养殖基地的虾苗都从湖北或者江苏运输过来。引入的虾苗在海南经过本土化的驯化繁殖,已适应了当地的气候和水质条件。在海南温暖气候的滋养下,生长周期较原产地有所缩短,上市时间更早。
海南正在积极发展并大力推广本土的虾苗繁育能力。多年前就有企业嗅到小龙虾产业的发展商机,将小龙虾虾苗引入海南进行培育。海口市东山镇人林烈琅在东山镇打造稻虾生态综合种养育苗基地,通过从湖南聘请经验丰富的稻虾养殖师傅,在2024年成功实现了小龙虾的本土规模化育苗。
2025年2月27日,海口大塘稻虾综合种养科技示范基地的工作人员正在捕捞小龙虾。新华社记者 郭程 摄
科技赋能,模式创新促升级
2023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冬梅及团队首次将“稻虾共生”模式引入海口市琼山区甲子镇益新村委会大塘村稻虾综合种养基地。针对海南气候情况,选用水稻为小龙虾遮阴降温,同时采用底部增氧技术和有益微生物水质调控方案,选择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搭配黄豆和本地青桔渣粉,用益生菌发酵后进行小龙虾养殖,提升虾苗免疫力。实践证明,该方案有助于实现废物循环利用与生态养殖的双重目标,让小龙虾的虾线更清透、肉质更紧实。
而在模式创新领域,热科院生物所与定安县的合作探索,为稻虾种养开辟了新路径。国内常见的稻虾种养模式是环沟模式,而在定安县龙湖镇坡村稻虾种养示范基地,正积极创新探索无环沟模式。“相比环沟模式,我们反其道行之,将稻田四周的田埂垒高至1米左右,使稻田最深处水深可以达到80厘米左右,适宜淡水龙虾的养殖。稻田底部整体平整,既能大大增加养殖龙虾的活动空间,也能保留更多的种稻面积,而且如果将来想改变土地用途,如种植瓜菜等作物,土地无须再进行复杂的改造。”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海洋研究室副主任、博士冼健安介绍道。
如今,“一田两用、粮虾双赢”的生态种养模式正在海南加速推广,科技赋能正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得天独厚的热带气候让其在反季节供应中占据先机,克氏原螯虾品种的引进与本土培育丰富了市场选择,稻虾共养等科技手段则为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核心支撑。从田间养殖到市场流通,从单一产业到融合发展,海南小龙虾正以“齐头并进”之势,填补全国市场空白期,同时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探索一条热带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黄心弦、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