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海口8月26日电(杨冠宇 苏宇 张业明)2025年6月,塞拉利昂籍货轮“海洋之星168”号静静停泊在马村港锚地。拖轮靠近,3名执勤民警登轮,人证对照、船体抽查、手续核对……不到1小时,出境边检手续全部办结。汽笛响起,“海洋之星168”号起锚驶向安哥拉卡宾达。
“送检上船”把原本需在锚地等待4小时、花费2万多元的流程直接搬上甲板,成为封关运作前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的最新注脚。支撑这一变化的,是海口边检总站马村边检站历经两年打磨的“六圈共治”闭环管理模式:以“安全优先、服务跟进、协作联动”为理念,将风险管控、数据治理、通关服务、多元共治整合为一张网,努力让船舶“无感通关”、口岸“闭环管理”。
勤务组织“内三圈”——让风险看得见、控得住
——情报圈先行,精准预警。“××轮AIS轨迹异常,船员背景存疑。”数据分析室里,民警紧扣自贸港封关运作新场景,拓展与相关部门和专业机构合作,搭建大数据分析模型,将船舶轨迹、锚地停留时长、船员信息等数据进行碰撞比对。2025年上半年,该模型筛查人员2600人次、船舶170艘次,及时高效发现并处置相关警情。
民警开展涉海情报收集工作。新华网发
——录入圈坚守,资料无误。“船舶抵离、船员换班、货物增减,一条信息录错就可能带来监管盲区。”执勤民警介绍,该站实行“四级录入复核倒查”机制,对船舶抵离港、船员资料及载货等信息实施多重比对,存疑信息及时通报船方、代理复查核实,确保“人、船、货”信息零差错。依托海易办“一件事”平台数据库与边检查验系统连接联动,船员换班、临时登轮人员信息实时同步,精准匹配。
民警在前台录入证件信息。新华网发
——巡查圈闭合,立体感知。在今年开展的一次危化品泄漏应急演练中,无人机低空指路、机器狗深入危险区实时回传画面,仅用12分钟完成人员疏散。如今,马村边检站在单警“八件套”基础上新增AR眼镜、机器狗、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新六件套”,实现码头到锚地“海、陆、空、水”全域感知。
联管协作“外三圈”——通关更便捷、愈从容
——涉海圈融合,信息互通。船舶抵港前,代理只需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一次性提交申报,边检、海关、海事即可同步获取动态信息。三家单位实行“联合登临”,原来3小时、3次登轮压缩为1小时、1次完成。代理公司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一艘船通关成本下降了不止三分之二。
——业主圈拓展,责任共担。“口岸安全不只是边检一家的事。”马村边检站与海南新兴港务等码头公司签订协管协议,将梯口监护、限定区域管理纳入企业安保职责,形成“自管—协管—监管”一体贯通。今年以来,港区违规登轮事件同比下降90%。
督促企业落实管理责任。新华网发
——船管圈畅通,服务升温。“您的《搭靠外轮许可证》将于3天后到期,请及时换证。”拖轮船东收到短信后,线上5分钟完成续办。今年起,马村边检站上线“行政许可到期提醒云平台”,提前3日推送提示,避免因疏忽产生违法风险。此外,“船员换班点对点”“送检上船”等措施叠加,全年可为服务对象减少跑动约2000人次。
收集船方意见建议。新华网发
“六圈共治”闭环模式——探索更多“无感通关”场景
潮涌琼州,风满征帆。作为驻守在南海国门一线的移民管理机关,马村边检站正以“科技赋能、服务升温、协作聚力”的新理念、新模式、新作为,强化与“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的自贸港政策衔接,探索“无感通关、闭环管理”的更多实践样板,为打造开放包容、安全高效的自贸港海港治理体系贡献力量!